首页 资讯 正文

从山野茶到“共富芽” 浙江荒野茶的点“叶”成金路

体育正文 187 0

从山野茶到“共富芽” 浙江荒野茶的点“叶”成金路

从山野茶到“共富芽” 浙江荒野茶的点“叶”成金路

中新网丽水6月12日电(黄彦君)浙闽交界处,群山环绕、森林(sēnlín)覆盖的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,被称为(chēngwéi)“华东第一(dìyī)天然氧吧”。其地处北纬27度茶叶种植黄金带,茶产业(chǎnyè)以“野”破局——万亩(wànmǔ)茶树隐匿于山林之间,与上千种植物共生,演绎着“不施农药、自然天养”的生态种植哲学。 庆元“荒野茶”是(shì)指在自然生境中,海拔500米以上、树龄超(chāo)50年野生或野放茶树采制的茶叶。目前,该县共有荒野茶1.05万亩,其中相对集中连片(liánpiàn)荒野茶园有6000多亩。 “一片叶子”撬动一方产业。在(zài)庆元,荒野茶以“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”的双向(shuāngxiàng)奔赴,书写着农户、山林、市场相生相依的山区共富(gòngfù)答卷。 生态(shēngtài)赋能:荒野茶的绿色崛起 “前面就是庆元‘001号’荒野茶树,不远了!”深入海拔超(chāo)千米(qiānmǐ)的庆元巾子峰(jīnzifēng)国家森林公园,山风带着清凉、溪水叮咚作响,高耸的杉树林遮蔽阳光,林间泛起一层雾气。 巾子峰保护(bǎohù)站工作人员胡洪锦快步向前,将脚下陡峭(dǒuqiào)的山路走得如履平地。在密林中攀爬约(yuē)30分钟,深山腹地处,便是庆元荒野茶的“大本营”之一。 如此“野性(yěxìng)”的茶树,从何而来? 生长于高山的庆元荒野茶。庆元县委(xiànwěi)宣传部供图 数百年前,庆元人便与茶结缘。早(zǎo)在(zài)唐朝,茶便在庆元普遍种植,乡民至今仍保留喝大碗茶的传统习俗。明清时期,庆元茶是皇家贡品。1915年,该地举水乡落岭村的“银屏茶”在巴拿马(bānámǎ)万国博览会上荣获(rónghuò)金奖,成为茶界“传奇”。 然而,“酒香(jiǔxiāng)也怕巷子深”,长于(chángyú)深山的庆元茶一度面临困扰。该地茶树虽生长(shēngzhǎng)环境极佳,却存在采摘运输不便、产量少等问题,加之人群迁徙、自然灾害等原因,50多年(duōnián)前,原有茶园逐渐无人问津,沦为荒茶、野茶。 家住庆元县(qìngyuánxiàn)龙溪乡的吴远付,是当地最早开发荒野茶的茶商之一。他回忆道,茶园没落后,该地村民曾尝试在(zài)山中种果树、菌菇,但(dàn)都未形成规模,“当时我们村是(cūnshì)贫困村,过够了苦日子,必须找到一条新出路!” 记忆中的一抹茶香,激活了山民(shānmín)的致富灵感。 “那时茶叶虽未成产业,但家家户户会自己采茶、炒(chǎo)茶喝。山上的茶树不施农药、无人工干预,茶香浓(nóng)、野性足,倘若进行规模化开发,一定有市场。”2007年,在当地政府支持(zhīchí)下,吴远付从村里流转(liúzhuǎn)了50多亩荒野茶山,投入荒野茶种植开发。 作为“探路者”,第一批茶商为荒野茶产业大规模发展(fāzhǎn)打下了基础。此后,庆元荒野茶开辟了一条自然生态(zìránshēngtài)与商业价值并行的强村共富路,实现(shíxiàn)从“无人问津”到“一茶千金”的华丽转身。 产业升级:点叶成“金(jīn)”托起致富路 山林间,茶农身挎背篓、踩着梯子攀上(shàng)茶树,采摘(cǎizhāi)当季新芽;现代化茶厂里,工人做青、杀青、揉茶,阵阵茶香(cháxiāng)沁人心脾。如今在庆元,沉寂的茶山再度沸腾,逐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。 2022年,为摸清产业“家底”,庆元启动荒野茶的保护和开发工作(gōngzuò)。“我们首先(shǒuxiān)建立了荒野茶树(cháshù)数据库,对古茶树开展挂牌保护、动态监测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。”庆元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。 对茶树种类、成分(chéngfèn)进行系统梳理后,一张覆盖百山祖、巾子峰、龙头山等九大片区(piànqū)、占地超万亩的荒野茶“地图”铺展在庆元人面前。 现有资源已明晰,如何(rúhé)将分散的古茶树进行集中开发、标准化管理(guǎnlǐ),形成规模化品牌效应,成了摆在荒野茶面前的一道发展难题。 茶农在山间采摘荒野茶。庆元县委(xiànwěi)宣传部供图 为此,该地迅速行动,重修多条(duōtiáo)山区公路、支持企业在山区就近设厂;创新“强村公司+村集体+乡贤+种植大户”联合开发模式,将闲置茶资源集中统一(jízhōngtǒngyī)流转租赁;2025年(nián)4月,庆元牵头推出全国首个荒野茶地方(dìfāng)标准《荒野茶管护技术规范》,促进其规范发展。 “地方标准明确(míngquè),我家每一棵荒野茶树都有了(le)唯一‘电子(diànzi)身份证’!”庆元县安南乡吾际下村茶农姚光平喜滋滋地说,前几日,来自上海、厦门等地的客商查看荒野茶全流程溯源系统后,以每公斤白茶3600元(人民币(rénmínbì),下同)到25000元的价格,签下了2026年度(niándù)300多公斤的荒野茶预售订单。 从“野蛮(yěmán)生长”转向“标准领航”的荒野茶,正(zhèng)乘着山风飘香全世界。 十余款荒野(huāngyě)茶产品通过SGS(瑞士通用公证行)等(děng)国际权威检测机构;“瘦金芽”荒野白茶在香港拍卖到每公斤28万元;侨胞程龙将荒野茶销往马来西亚(mǎláixīyà)、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……据(jù)了解(liǎojiě),庆元现已开发荒野茶产品116余款,2024年其总产量达到12.65吨,产值超8000万元,带动5000多农民人均增收近2万元。 融合发展:茶旅融合绘就共富新(xīn)画卷 荒野茶优势带动下,越来越多庆元村民(cūnmín)在家门口端起“绿饭碗”。古朴(gǔpiáo)自然的荒野茶逐渐走出大山,造就一张茶旅融合“金名片”。 春日里,庆元樱花谷化身(huàshēn)粉白海洋,荒野茶树种“野樱白”散布其(qí)间,抽芽生新叶。初夏,百山祖园区云雾缭绕,茶树迎风舒展,迎来采收季节;秋冬时分,荒野茶隐匿于深山(shēnshān),高山雾凇为其披上(pīshàng)“白纱”…… 一年四季皆有(yǒu)美景,吸引着游客前来“寻茶”:户外登山徒步体验自然野趣、逛“茶街”品茶享受慢(màn)生活(shēnghuó),成为当地最火热的生态旅游路线。 俯瞰庆元(qìngyuán)茶山美景。庆元县委宣传部供图 庆元县城一条小河边,吴远付的茶室时常迎来南来北往的客人。“这两年,许多海外华侨(huáqiáo)华人、港澳台同胞,也会专门来庆元购买荒野茶。”吴远付说(shuō),随着(suízhe)荒野茶名气越来越响亮(xiǎngliàng),因茶而起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。 一片致富“金叶子”,成为(chéngwéi)该地最(zuì)亮发展底色。近年来,伴随茶旅(chálǚ)融合热潮,庆元荒野茶产业与县域旅游经济、地方文化建设结合愈发紧密。 该地相关负责人介绍,其(qí)通过举办斗茶大赛、茶事节等(děng)活动,开展“茶文化体验、茶产品研发、茶产业直播”等多维宣传;打造集“农事共享、民俗体验、研学旅行”为一体景观带,建成庆元茶街(chájiē)、庆元荒野茶展览馆,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(guānguāng)、消费。 生态赋能、产业升级、文旅融合驱动下(xià),荒山“生金”、茶促共富的蜕变,是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智慧结晶,亦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山乡最(zuì)生动的注脚。四季轮回中,一抹茶韵与历史文化(wénhuà)交织,庆元荒野茶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篇。(完(wán))
从山野茶到“共富芽” 浙江荒野茶的点“叶”成金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